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Contact Us
联系我们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
株洲林业——书写“两山”理念的时代答卷
更新时间:2025-08-16 12:15:56 来源:新闻中心 字号:T|T

 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。2005年的今天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考察安吉县余村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科学论断,今年正值20周年。

  近年来,株洲始终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坚持扩绿兴绿护绿“三绿”并举,推动森林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“四库”联动,使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.7%,高出全省中等水准3.55个百分点;湿地保护率达67.9%,森林蓄积量达3268万立方米。

  这是400万株洲儿女的生态福祉,更是株洲林业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的时代答卷。

  牢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殷殷嘱托,株洲近年来坚持以林长制为抓手,大力构建依托科技赋能,实现“人防、物防、技防”相结合的爱绿护绿、和美永续生态防护体系。

  今年1月,市委书记曹慧泉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陈恢清共同签发株洲市2025年第1号林长令——《关于全面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令》;8月,又发布株洲市第2号林长令——《关于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令》。

  5月13日—14日,市委书记曹慧泉先后赶赴炎陵县青石冈国有林场、水口镇水西村和茶陵县云阳国家森林公园,开展巡林工作,重点督查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建设落实情况。同时强调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扛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。

  落实森林火情热点快速核查处置“131”机制,全市2152名护林员守护着2094个责任网格、54141个巡护点;1471个铁塔视频监控、无人机巡航构筑智能屏障;1472公里林火阻隔带纵横群山,储量近1.4万立方米的260个森林消防蓄水池星罗棋布,11支森林消防队伍枕戈待旦、严阵以待。今年以来,全市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。

  完善位于炎陵县候鸟迁徙通道的2个候鸟保护站的16台监测设备;湘赣两省三县(炎陵、桂东、遂川)共同签署候鸟保护联防联保公约,组织森林公安和护鸟志愿者开展联合巡查,通过无人机的夜成像斑点寻找火光,让想要偷猎鸟类的犯罪分子无所遁形。

  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精灵,是反映ECO质量高低的“晴雨表”。近一年来,先后在炎陵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、白颈长尾雉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鬣羚的身影;消失20年的黄胸鹀重现湘江边;科研人员还在桃源洞发现曾被宣布“野外灭绝”的珍稀植物小溪洞杜鹃的大规模野生群落。全市现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47种,其中野生鸟类240余种;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2023年的云豹、黄腹角雉、灰腹角雉3种,增加到现在的8种。其他的还有珙桐、银杉、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,这些都是彰显株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有效见证。

  “我们在突出杉木大径材和珍贵树种重点培育的基础上,积极实现由单一纯林到复层异林的转型,在以杉树、松树为主的森林里种植了赤皮青冈、榉木、栲树等十多个树种,整个林场的针叶纯林占比从过去的90%下降到40%。”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负责的人介绍,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,不仅使得林场森林蓄积量增加,更让林相变得丰富多彩,森林更有层次感,前来林场落户的松鼠、鸟、蛇、昆虫越来越多。

  近年来,株洲林业以实施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、国家储备林及生态廊道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为契机,大力推行“林长+重点项目”机制,探索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新模式,力促“林地更有效益、林企更加受益、林农更好收益”,使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定、越来越宽广。这一“株洲经验”获国家林草局推介,成为全国林业标杆。

  总投资3.18亿元的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,在长株潭生态绿心、湘江沿岸等重点区域实现人工造林2.3万亩,修复退化林13.6万亩,实现高质量提质增绿,即将迎接国家林草局验收;中央财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,共获国省财政补助资金6亿元。目前已完成新造整地1万余亩、栽植油茶苗3000亩,第二届湖南油茶节将于今年10月在攸县举行。

  10个国有林场以90万亩森林资源为战场,开展杉木大径材培育、森林可持续经营、国家储备林建设、珍稀树种培育,成为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主力军。

  市林业局造林科负责人透露,“十四五”期间,株洲累计完成造林任务68万亩。其中人工造林种草12万亩、退化林修复32万亩、封山育林4.5万亩、森林抚育17.2万亩、森林草原改培2.3万亩。绿色行动蓬勃兴起,绿色版图持续扩展,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盎然景象。

  走进位于攸县莲塘坳镇的湘天华油茶基地,放眼望去,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,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。这里将作为第二届湖南油茶节会场之一,同时也是株洲林业多维度推进聚绿成金的生动见证。

  以科技为引擎,大力推广油茶丰产稳产栽培先进的技术,全市油茶企业获得国家专利70多项,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和高新技术创新成果9项。

  以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为契机,积极构建“全生命周期”“全产业链条”的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。在全国推广栽培逾千万亩的“三华”和“湘林”优质油茶种苗就源自株洲,每年1亿株油茶苗的供应,成就了“中国油茶良种第一市”的美誉。目前,全市油茶林面积达230万亩,年产茶油逾3万吨,年产值超过90亿元,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,正锚定“油茶强市”目标全力推进。

  “多点开花”发展林下经济,实现绿色发展、绿富同行。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5.1万亩,重点发展天麻、黄精、玉竹等品种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,带动2400多农户发家致富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
 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多元路径,持续释放生态红利。今年4月,炎陵县获得省林业局签发的首批“湘林碳票”;今年6月,湖南首例碳汇认购替代生态修复模式落地株洲。

  株洲竹木加工、特色花木、森林康养、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。全市共培育省级竹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7家,建设省级楠竹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3个;积极开发“以竹代塑”系列新产品,年销售额达22亿元,竹产业从业人员约2.7万人。

  依托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,石峰区打造“百里花木长廊”,炎陵、茶陵、渌口区等地的林下红松茸、球盖菇、滑子菇等食用菌种植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。每年的高温酷暑季节,炎陵神农谷、云上大院和茶陵花湖谷、卧龙村等避暑景点游客纷至,激活了“凉爽经济”“避暑经济”的持续火爆。

上一篇:人民需要这样的好老师丨程方圆:方寸讲台守初心 圆梦深山育桃李

下一篇:日本怪谈: 树木都是有灵魂的